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仍然是种业创新的突出短板,资源消失、精准鉴定不足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对种质资源性状鉴定、基因挖掘等,可有力促进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业创新。

      作为作物育种的重要基础,种质鉴定的相关研究前期主要围绕形态学、细胞学以及生理生化等方面开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DNA分子标记技术以其可以在基因水平上反映个体间的遗传差异、数量丰富、多态性高、不受环境影响等优点,得到迅猛发展。这些分子标记方法主要有RFLP、PAPD、SSR、AFLP和SNP等。

     亲缘关系鉴定:野生种是用于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源。但野生种从形态上很难说明其亲缘关系,所以在DNA水平上对种质资源鉴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亲缘关系鉴定,可以通过桥梁亲本将野生种优良基因转移到栽培品种中;通过确定亲本间的亲缘关系并据此进行分类,对指导科学地配制杂交组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品种鉴定:随着植物育种和种子产业的发展,植物新品种保护(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PVP)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构建品种指纹图谱数据库可以从分子水平上鉴别新品种与审定品种受否存在差异,或者判定种子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构成对某一授权品种侵权。

    真实性鉴定:即鉴定种子的真假。我国农作物存在严重的品种套牌侵权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构建了库容已有3万多个玉米品种的标准样品DNA指纹数据库,几乎涵盖我国目前的所有玉米品种。研发了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玉米DNA指纹图谱和玉米SNP鉴定系列芯片,在国家玉米品种区试审定、品种权保护、维权打假中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纯度鉴定:种子纯度是指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许多原因均可以导致作物品种、品系或自交系的杂化,即遗传变异增加,因此在育种上需要知道育成的新品种或品系的遗传纯度。种子质量差是我种子竞争力不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纯度低则是种子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由于纯度低而导致的减产就完全有可能抵消一个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因而纯度低而造成很大的损失。

引用文献:

王燕龙, 姜言生, 曲志才,等. SSR分子标记在作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10):11-18.

 

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适用机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