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系鉴定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条件多样性,主要栽培作物品种及其丰富。在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平台上仅小麦的育成品种就高达13517份,水稻的育成品种达5150份。研究人员早期主要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品种进行识别,但由于许多形态学性状鉴定周期长、标记位点有限、易受环境影响,所以品种鉴定往往受到影响。之后开展的作物品种指纹图谱包括早期的蛋白质电泳指纹图谱和9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DNA指纹图谱,由于其多态性高、具有高度的个体特异性和环境稳定性,因此成为鉴别品种、品系的有力工具,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及其适合品种鉴定工作。

       在新品种审定前,需要确定该品种的遗传特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找到区别于已有品种的特性。在品种鉴别上,随着育种进程加快,作物品种急剧增多,指纹图谱技术由于具有简便、迅速等优点成为品种鉴定中较好的遗传标记。同时我国建立作物品种标准指纹图谱对于保护我国种质资源及育成品种的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刘华, 贾继增. 指纹图谱在作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 中国种业, 1997, 000(002):45-48.

梁明山, 曾宇, 周翔,等. 遗传标记及其在作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2001, 18(3).

品系鉴定适用机型
TOP